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,是牢记初心使命、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,是坚定信仰信念、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,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、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。
——2021年2月20日
习近平总书记在《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》
通信工程公司党总支以“学史明理、学史增信、学史崇德、学史力行”为主题,深入开展“学党史、悟思想、办实事、开新局”党史学习教育,推进学习教育走深走实。每周推送一篇党史故事,全体师生要在学史中做到学思践悟、深学笃行,为建设特色品牌学院贡献自己的光和热!
谢觉哉(1884年4月27日--1971年6月15日),字焕南,别号觉哉,亦作觉斋。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,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、杰出的社会活动家、法学界的先导、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、“延安五老”之一,被人们尊称为谢老。1884年出生,湖南宁乡人,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新中国成立后,曾任内务部部长、最高人民法院经理、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。虽身居高位,但谢老从不以元老自居,而是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及亲属,带头树立良好家风。
教诗开课工作忙
谢觉哉自小勤奋好学、酷爱读书。他4岁从师,11岁就读完了《诗经》《春秋》《易经》《礼记》等经典,21岁考中秀才。之后在毛泽东、何叔衡、蔡和森等人的影响下,系统学习了康有为、梁启超、谭嗣同等人关于维新变法的著作,完成了由“反封建的秀才”向“革命的新文化战士”的转变,并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谢觉哉一直注重培育勤奋好学的家风,这在他与王定国结婚时就初露端倪。两人结婚时王定国还是文盲,在他们相伴的34年中,谢觉哉教王定国学诗词、练书法,在谢老的教导下,王定国转变成为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。
谢觉哉非常重视子女的学习,潜心培养他们勤奋好学、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。20世纪50年代,鉴于子女多数都在住校的实际情况,谢觉哉夫妇就利用周末时间开办家庭课堂,给孩子们集体上课。王定国讲述自己童养媳的经历忆苦思甜,谢老则从吃、穿、住等各个方面谈古说今教育子女。
谢觉哉还非常关心身边同志的学习,尤其是要求他们学习毛泽东的著作、文章。担任最高人民法院经理期间,他曾以自己写的通知被毛泽东一字不留全改了,又在毛泽东的教导下悟出要“向人家学、向自己学”的经验,告诫高院的工作人员要勤于学习,除学习毛泽东已经发表的著作、文章外,还要选印他最近的一些短篇或批语二三十篇,作为范文熟读深思。
廉洁奉公一身清
作为党的高级干部,谢老始终将自己视作人民公仆、普通共产党员,从没有什么特殊要求,对子女和亲属更是严格约束。他经常告诫儿女们:“我是共产党人,你们是共产党人的子女,不许有特权思想。”
不许子女特殊化,是谢觉哉家风的特色之一。早在延安时期,有一次他的孩子到机关食堂玩耍,正遇到开饭时间,管理员想留孩子吃“小灶”,谢觉哉坚决反对,马上要求孩子回家,并嘱咐他们以后少去“小灶”食堂。担任最高人民法院经理期间,因工作需要,公家配给谢老一辆小车。有一次,偶然发现子女用了车后,谢觉哉非常生气,“国家给我的汽车是工作时才使用的,你们没有权利叫司机开我的车外出”。随后,谢觉哉叫家人付了车费,还在一次党组织生活会上,就孩子动用汽车的事作了自我批评。谢觉哉参加革命前在湖南老家育有4男3女。新中国成立后,湖南老家的儿女们纷纷希望在京“做大官”的父亲给予“照顾”,走出农村到北京工作。谢老写信劝他们不要来,他说:“你们会说我这个官是‘焦官’(湖南方言,指不挣钱的官)。是的,‘官’而不‘焦’,天下大乱;‘官’而‘焦’了,转乱为安。”
后来,有的儿子不听劝阻来京要求安排工作,谢觉哉依旧铁面无私,他说:“全国刚刚解放,下头更需要人,你有文化,还是回家乡工作好。”面对妹夫提出介绍工作的要求,他则回应道:“你要我安排你的工作,除非我回去当老百姓,你来当部长。”
勤劳节俭乐吃苦
谢觉哉非常注重孩子勤劳品格的培养。早在参加革命前他就曾告诫还在上高小的长女琼英,“读书和劳动是两不误的事情,学会烧茶、煮饭等治家之事同等重要”。
抗战胜利前夕,当从老家的来信中得知女儿冰茹已能自食其力时,他兴奋地回信:“冰儿自己劳动养家很好,我听了非常高兴。靠遗产生活,是最没出息的人干的。”新中国成立后,谢觉哉教导子女“凡自己能做的事,都要自己动手,扫地、洗衣服、煮饭、炒菜、院子里挖土种菜,都要做,做惯了就闲不住,身体也会强壮”。
谢觉哉生活非常节俭,常常是一件衣服、一双鞋子一穿就是十几年,每当家人要给他买新衣、做好吃的时,他总是说:“我们的吃穿已经很好了,再好就要过分。”谢老不仅自己生活节俭,还经常教导子女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。20世纪60年代,谢老家中人多,孩子们吵吵嚷嚷地喊着要换房子。为此,谢老给子女们写了一封家信。信中写道:“有一个观点必须更正:这个房子是很好的,不要因有点点子毛病,就叫嚷起来。”他以“有的人一家子住在一间房里,农村的老百姓有的一年吃不到油,北京市的居民也只能分到4两油,鸡蛋、肉也很难买到”等例子告诫子女“要看过去,看别人,要工作在先,享受在后,当广大人民还十分困难的时候,我们过着这样的生活,应该感到不安,而绝不应该感到不足”。
谢觉哉一生扬鞭奋蹄、笔耕不辍,留下了百余万字的家书、日记,千余首诗歌和数十万字的《谢觉哉文集》。董必武称赞他“传家绝业诗千首,报国方多笔一枝”。林伯渠赞其“清词如海复如潮,健笔春秋百万刀”。勤奋好学、廉洁奉公、勤劳节俭的家风在这字里行间、言传身教中流转,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。